新闻详情

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发表时间:2024-02-29 15:04作者:文/标准排名

在经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2022 年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罕见的严峻挑战,提质、降本、增效成为当下房企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发展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甚至净零排放建筑,成为中国房地产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推动房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建筑节能降碳减污,引导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建筑支持力度,在中国投资协会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持续9 年开展房地产绿色调研基础上,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与第三方机构标准排名历时8 个月调研编制完成《2023 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 报告》。

秉承公开、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调研工作组结合政府相关部门披露数据、环境信息监测数据等交互比对,用客观数据说话,推动中国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全球建筑节能降碳情况

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估计,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0%,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可节省50%的能源、60%的水资源,减少80%的废弃物产生量、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近年来,一些国家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改造,通过打造绿色社区、提升建筑能效、严格认证标准等有益尝试,推动更多建筑实现节能降碳。

欧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西班牙支持房屋节能改造。西班牙政府从“下一代欧盟”计划的复苏基金中拨款68 亿欧元,用来支持建筑的节能改造。政府计划在2026年完成50万套房屋的可持续性翻修改造,以提高这些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

作为联邦购买清洁倡议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承诺减少大多数建筑材料的制造和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项授权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获得了资金,因此总务管理局(GSA)必须找出如何优先选择“建筑和建筑项目中碳排放最高的材料(混凝土、钢材、玻璃和沥青)”的低碳选择,这些材料占联邦政府建筑材料支出的98%。

白宫将美国政府描述为“美国最大的能源消费者和建筑管理者”,并宣布了两项旨在使联邦建筑组合脱碳的计划。一项涵盖了既有建筑运营,另一项需要新建建筑的电气化和重大翻修。

现有建筑的新联邦建筑性能标准(BPS)灵感来自州市立法,如纽约市地方法律97、华盛顿特区建筑能源性能标准和科罗拉多州建筑能源性能法。但在细节上,联邦标准与全国各地的法律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首先,其他司法管辖区对所有建筑(包括私人建筑)进行立法,而联邦标准仅适用于政府建筑。其他司法管辖区将对不遵守BPS 的建筑业主进行处罚,但显然政府不会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对自己罚款。尽管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及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监督每个机构的进展,但目前尚未记录任何不遵守规定的情形。

此外,美国大多数现有标准都规定了建筑能源性能,而不是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碳排放的纽约市法律是个例外。与大多数其他项目相比,联邦标准呼吁到2030年,在每个联邦机构30% 的建筑空间内,消除燃烧天然气和其他燃料用于空间供暖、烹饪和其他用途的温室气体范围1 直接排放。

联邦标准没有限制温室气体范围2的排放,这些排放来自购买的电力,但全面的脱碳措施已经呼吁,到2030年实现100%的清洁能源使用。事实上,这一标准呼吁到2045年在整个联邦投资组合中实现净零碳运营。到2030年达到30%是朝这一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白宫公告的第二部分涉及新建建筑和重大翻修。一项拟议的能源部(DOE)规则将要求所有覆盖的联邦建筑,从办公室到军事住房,大幅减少范围1的排放,如果不专注于电气化,各机构将极难遵守。该规则将要求到2025年将范围1的排放量从2003年的基期年减少90%。马萨诸塞州的气候法要求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马萨诸塞州气候政策制定下一代路线图的法案》界定了六个部门,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和工业建筑,并为每个部门制定了排放规定和激励措施。

许多公司正在改造既有建筑,试图减少其中的碳含量。问题是,运行这些隔热不良的建筑所需的电力足以抵消其中的收益。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窗户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窗户“约占建筑能源使用的10%,并影响到占建筑能源消耗40%的最终用途”。

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建议》报告中强调,新建建筑着重发布新建建筑综合热效率计划。该计划应以对具有成本效益的热效率潜力的详细审查为基础,制定体现该潜力直至2025年的热效率标准,并承诺每5年将标准提高一次。计划还应及时将新建筑的热效率标准推广至农村建筑。

现有建筑应汲取近期华北地区建筑节能改造的成功经验,设定到2050年所有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目标;建立政策机制(投资补贴、业主义务)以实现最终目标以及用于跟踪进展情况的阶段性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对混凝土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少有材料能像混凝土一样无处不在,或者能引起如此大的环境威胁。混凝土是建筑业最大的碳排放材料之一,约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8%。

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碳足迹。比如优化混凝土的使用,并采用碳减排和固存战略来解决混凝土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材料可用于混凝土混合物中,以减少其碳足迹。还要将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评估与性能规范相结合,以实现项目范围内的具体碳减排。政府主管部门还可以制定政策措施,以鼓励或要求减少建筑项目中混凝土的碳排放。

二、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

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

中央层面,国务院发布发展改革委报送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市健康宜居安全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行,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万平方米300吨以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规划》还明确了七大主要任务,包括: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加快建筑业“走出去”步伐。

3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23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行业标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CJJ/T315-2022),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还印发《“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取得突破;科技力量大幅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水平显著提高。《规划》围绕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和美丽宜居乡村的重大需求,聚焦“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任务,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技术创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技术、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城市防灾减灾技术集成、住宅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县城和乡村建设适用技术研究等9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方向引导和战略性、储备性研发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集成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划》中15次提及BIM。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初步解决;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力争到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性变革全面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7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市建设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运行效率和防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基础设施运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明显提升,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式基本实现绿色转型,设施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强调,完善建筑绿色用能和清洁取暖政策。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供热设施智能化建设,鼓励按热量收费,鼓励电供暖企业和用户通过电力市场获得低谷时段低价电力,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和输配电价机制等予以支持。落实好支持北方地区农村冬季清洁取暖的供气价格政策。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11月2日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广,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 以上。“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确保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

地方层面,浙江省建设厅发布《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是全国范围内率先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第一个省域钢结构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省钢结构坚持绿色低碳、标杆引领、改革创新和资源整合原则,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实现钢结构低碳发展。大力推进高性能高效能钢材应用,加快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持续提升钢结构建筑绿色等级,促进钢结构数字化融合应用。

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改造过程中碳排放控制标准。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鼓励将绿色建筑等级、住宅绿色性能和全装修质量等指标信息纳入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建立建筑用钢循环利用机制。加快钢结构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钢结构建筑试点。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2月16日印发《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2025年工作目标为:实现民用建筑能耗强度及碳排放强度双降。

到2030年前,建筑领域碳排放强度保持下降趋势。绿色低碳建筑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符合条件的建成超低能耗或近零碳排放建筑。持续推进既有民用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重庆市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根据《规划》,到2025年,重庆市将力争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从2020年的57.24% 提升到100%;全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将超过70%。到2025年末,绿色生态城区内实现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上述绿色生态城区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面积比例达到40%,三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面积比例应达到5%。《规划》还要求,严格按绿色建筑及其指标要求进行竣工验收,组织开展绿色建筑专项督查,完善绿色住宅购房人验房指南,适时将住宅绿色性能和全装修质量相关指标纳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6月2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城市更新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走出一条重庆特色的城市更新提升道路。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化方面,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建设市级绿色示范社区100个以上。

甘肃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协调绿色发展,二是推动城市建设绿色转型,三是推动绿色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四是推动建设方式绿色转型,五是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六是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到2035年,全区城乡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显著增强,美丽新宁夏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黑龙江省“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强调,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高品质建筑,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2022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明确全省将新开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2%以上,城镇新开工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6%以上,编制20项公益类高质量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完成20项以上高水平科研成果和20项示范项目建设。

各省市自治区还出台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大力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力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5%。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到2025年,力争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达到500万平方米。

《安徽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完善,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还提出了2030年、2060年的目标。

《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一是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二是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三是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四是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

海南省住建厅印发《海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提出了推动项目全面实施、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强化设计引领统筹、完善部品部件生产服务链、大力发展装配化施工、全面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质量管理与评估认证、培育发展产业配套服务等8项主要任务,以及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设计岛支撑、EPC管理模式提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金牌港产业园建设、产业交流平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等8个重点工程。

湖南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着重指出,到2025年,全省城市区域开发强度不高于30%, 县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或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西印发《山西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科技标准“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分别执行节能83%、72%地方标准,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0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能效水平比2020年再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培育高质量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等绿色创新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一体化应用,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科技创新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科技成果500项,编制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00 项,为住建领域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上海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方案》印发。上海市提出,到2023年,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71万吨标准煤以内,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320万吨以内,太阳能光伏装机峰值功率达到5万千瓦。实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降低3.0%、3.6%和4.2%。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4.2%。

5月30日,深圳市住建局印发的《关于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强调,高标准提升建筑建造质量,推进建筑运行绿色化低碳化,加强建筑废弃物绿色再生利用,加强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标准支撑。亮点一是聚焦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二是响应国家碳达峰战略要求,将碳达峰支撑项目纳入措施范围;三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提升建筑品质,对BIM信息技术、装配式建筑予以支持;四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重点提升深圳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福建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强调,实施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统筹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建筑体系,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升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加大零碳建筑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山东省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发。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3万亿元,走在全国前列。建筑强市强县强镇实力不断增强,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外向度超过3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

10月21日发布的《吉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强调,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到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各地描绘的发展图景始终。作为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房地产建筑业正在不断创造“绿色低碳奇迹”,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房地产行业艰难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以来,房企融资政策得到适度改善。年末, “第二支箭”、“金融16 条”、“股权融资优化5 条新政”相继出台,纾困方向从此前“救项目”转换至“救项目与救企业并存”。

2023年政策延续此前的基调。与此同时,出险房企的债务重组进程也在明显提速,但当前头部房企的债务压力依然很大。

2022年,共计7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境内地产债,合计发行债券378支,发行规模为4089.89亿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发行人数量、债券数量和发行规模分别下降27.88%、16.37%和12.65%;2022年境内地产债到期规模为4333.14亿元,净融资额为-243.25亿元。

从信用债发行主体来看,央企、国企成为发行主力,发行额占比达82.8%,较2021年上升9.2个百分点。民企发行占比下降9.2个百分点。此外,海外债发行仅176.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3.4%,海外融资渠道基本中断。

克尔瑞地产研究表明,2022年重点样本房企的总有息债规模为47336亿元,相比2021年大致持平,同比略有增加了0.06%。房企总有息负债规模自2021年以来增速下降至4%,2022年更是下降至0.06%。过半房企流动性承压,短期有息负债占比提升至35%。长期有息负债较于期初减少4.66%,长短债比继续下滑。

2023年,房企仍然面临着大规模的偿债高峰。2023年前三季度,房企到期债券总规模将达到557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境内债券到期2810亿元,境外债券到期2765亿元。在5575亿元的到期债券中,有4081亿元属于民营房企,占比达到7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多亿平方米。目前,全国已有51个大类350多个小类的建材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目录,36家认证机构为1355家建材生产企业发出2850张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

从房地产绿色融资来看,据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披露,2022年,我国贴标绿债发行规模为9130.28亿元,同比增长41.26%;“投向绿”债券发行规模为17647.78亿元。“投向绿”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的金额合计8614.87亿元。从募投行业来看,“投向绿”债券的募投项目主要集中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污染防治、可持续建筑等领域,其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得分最高的行业依次为清洁能源、可持续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交通。

2022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飙升,但受限于房地产行业融资偏紧、绿色债券资金用途限制严格,房地产行业“投向绿”债券和贴标绿债共计发行277.38 亿元。其中,境内房地产企业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为160.88亿元,占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的1.5%,且发行企业以央企为主。

2022年3月, 中海发行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碳中和CMBS 产品——“中信证券- 上海中海国际中心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总计发行规模50.01亿元,优先级评级AAA,发行期限18年,利率3.35%。9 月,中银香港为中海安排了一笔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俱乐部贷款,金额1亿英镑,为期5年。12月14日,“22中海企业MTN007(绿色)”成功发行,规模10亿元,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具体则仅涉及深圳龙岗中海寰宇珑宸项目。

中国金茂于2022年4月发行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碳中和CMBS,总金额87.08亿元,期限18年,获认购倍数约达2.5倍,最终优先级票面利率3.4%;2023年3月,发行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碳中和储架CMBS(100亿元)第一期,规模30亿元,优先级利率则仅4.68%。

碳排放是在建筑材料生产、建筑建设、建筑使用和建筑回收4个阶段产生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都需要减少,以实现建筑存量的完全脱碳。

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被称为运营碳排放,是由建筑的供暖、制冷和用能引起的。建筑主体碳排放是指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使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相关的排放量。

目前,符合现代建筑标准的建筑平均主体碳排放量占整个生命周期排放量的20%~25%,但随着运营排放量的下降,这一比例将增加。比如,欧盟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基准研究表明,着眼于数百座欧洲建筑的主体和运营碳排放,对于2020年建造的高能效建筑,主体碳排放量的比例已经达到45%~50%,在极端情况下高达90%。

当建筑系统、供暖供应和电网进一步碳减排后,这一比例势必会进一步转向建筑主体排放。这意味着,仅仅关注建筑运营的碳排放会错过重要的碳排放源。

依据北京市《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DB11/T1420-2017),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于2022年对北京某建筑项目其中2栋用于商业出租的楼宇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地调研,并最终为其出具了《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报告书》,从中发现追踪建筑项目的碳排放至少要包括以下5个要点:(1)建筑能源使用(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住户最终能源消耗量;(3)绿色建筑认证等级;(4)可再生能源在供暖和制冷以及总用电量中所占比例,一是用于供暖和制冷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比例,二是可再生能源在总用电量中所占比例;(5)每家住户的每年实际能源支出。

出于上市监管机构的要求,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中仅仅披露自身办公场所运营的碳排放量,对于建筑项目主体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未予披露。

对于房企发行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大都基于此或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评价,缺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数据支撑,从而有可能导致向一个信息披露不力、第三方认证可疑的建筑项目投入绿色资金。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低碳转型已是必然。企业的ESG 发展是判断发行人是否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依据,完整准确披露ESG 数据不会被认为存在“洗绿”或“漂绿”嫌疑,将决定房企是否拥有更加丰富的绿色融资渠道。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在不同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降低碳排放乃至低碳排放的机会:

◆ 建筑设计阶段——设计使用低碳建筑材料,集成使用性能、工艺优化、延长寿命和报废拆除场景的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适应性和充分性。

◆ 建材生产阶段——使用低碳原材料和寿命更长的原材料,以提高整体建筑资源效率。

◆ 建筑建设阶段——施工工艺优化和改进、保证质量。

◆ 建筑运营阶段——更好地确保运营质量,提高建筑性能,优化装修改造解决方案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 建筑回收阶段——建筑废物再利用和回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图片

建材循环利用主要通过再次利用和回收达到目的,循环利用会影响建筑项目和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但是,建材循环利用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更高。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国家战略,是住建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在重复使用和装修改造、升级循环利用和“产品即服务”方面的潜力更大。

“产品即服务”意味着制造厂商仍然是产品的所有者,而不是将产品出售给用户,而是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这有助于鼓励设计产品寿命更长,并对产品和建筑安装进行可预测性维护。

装配式建筑解决方案或会减少产品数量,并刺激基于性能保证的“服务”提供。比如,荷兰装配式建筑净零翻新改造可以与性能保证相结合,即业主要求建筑企业在更长的时间内提供具有特定性能的装修改造。

装配式建筑具有材料循环利用的潜力,它可以提高建筑项目的灵活性和寿命,并支持翻新改造和装置的重复使用。装配式建筑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建筑主体的碳排放。

装配式建筑适用于包括钢、混凝土和木材在内的各种建筑材料,尽管可以提高性能,但本身不足以减少建筑主体碳排放。

与其他建筑材料相比,某些建筑材料往往具有较低的全生命周期影响和降低碳达峰峰值(如施工建设时大量碳排放)。

图片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会示意图

因此,建筑材料及其性能对于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主体排放至关重要。在设计场景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建筑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以确保维护和修缮是可及和可行的,并且不会浪费材料和资源。

四、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发展现状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是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进之年,进一步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9万亿元,同比减少9.96%;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达90.5亿平方米,同比减少7.22%。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达12.0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9.37%;房屋竣工面积为8.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98%。

202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打破了房地产业增量趋势。处于行业风口,节约、环保的绿色低碳赛道已成为企业转型的主要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面积中绿色建筑占比超过90%。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303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

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8.1亿平方米,较2021年增长9.46%,占新建建筑面积的26.2%。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2.9%,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占48.4%。

尽管近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2.7%快速提升至2022年26.2%,但仍与世界主要国家70%以上的装配化率存在较大差距。

从绿色建筑项目的认证情况来看,据标准排名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建部门(部分省市网站打不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74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认证面积约为6628万平方米,与2021年相比下降逾5成。

其中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的项目数量有171个,认证面积1938万平方米,而2021年全国共有129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认证面积约为1.51亿平方米。其中,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认证的项目共有20个,同比下降74.68%;认证总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近80%,占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总面积的8.82%。

此外,2022年共有4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认证面积超过7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73.24%。其中,有1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运行认证,认证面积从2021年620万平方米下降至203.8万平方米,占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总面积的27.44%。

从建筑类型来看,2022年全年,有32个住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有逾78个住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从公共建筑类型来看,2022年取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的项目16个,而2021年该数值为166个。与此同时,2022年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认证的工业建筑项目数量分别为4个和1个。

此外,据标准排名统计,2022年还有超过41个项目获得近零能耗建筑认证,项目认证面积达126万平方米,有110个项目获得超低能耗建筑认证,项目认证面积为147.8万平方米。

从认证星级来看,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认证的项目总体上呈断崖式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环境下行和地产行业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一大批房企陷入现金流危机,生存都难以为继,更遑论提质增效。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新国标”发布以来,目前正处于市场过渡期,年内通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高星级项目数量较少。

从认证类型来看,二三星级绿色建筑中运行认证占比极低。这说明绿色建筑实践过程中,大多存在重设计轻运营的现象,从设计到运行的转化落实难的问题。

为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随着新国标的全面执行,绿色建筑项目从设计到运行就逐步落实。

在对以往8年绿色地产指数编制的基础上,2023年,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和标准排名通过系统研究,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地产评价体系。除了继续对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等进行考察,并从新开工和竣工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和测算分析外,还引入了地产企业能源消耗以及建材消耗、施工建设、办公等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主要污染气体排放情况、水资源消耗情况、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以及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等其他环境指标。

五、标准排名“RANK”绿色低碳地产指数评价模

1.数据统计时间范围: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2.公司名称右侧标“☆”为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或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三星级、LEED铂金级运行标识,左侧标“☆”为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或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三星级、LEED铂金级设计标识。

3.数据来源: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或ESG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排名监测,“-”表示该项数据缺失,部分合计数据因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后产生误差。

4.绿色低碳指数

G(满分100分)=GD+GO+AI+HI+JI+CE+CG+SW+WC+IN

(1)绿色低碳设计系数(GD,满分10分)

绿色低碳设计系数(GD)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其中P表示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系数,该系数通过对企业当年营业收入数据的离差标准化处理,得到各家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的规模系数,从而将大型企业在推动绿色低碳地产发展趋势方面的引领作用予以显现。计算公式为:

图片

其中M代表企业年度营业收入,MAX表示所有调研企业中年度最大营业收入值,MIN代表所有调研企业中年度最小营业收入值。b1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一星级面积,b2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二星级面积,b3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三星级面积,E代表新开工面积。

(2)绿色低碳运行系数(GO,满分10分)

绿色低碳运行系数(GO)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其中P表示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系数,d1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一星级面积,d2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二星级面积,d3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三星级面积,F代表竣工面积。

(3)绿色低碳地产奖励系数(AI,满分5分)

为了鼓励企业开发建设更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高星级绿色低碳建筑项目,标准排名依据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认证面积、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健康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LEED金级和铂金级面积测算企业绿色低碳地产奖励系数AI。

其中绿色建筑二星级(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二星级、LEED金级)和三星级(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三星级、LEED铂金级)设计认证数据分别按照10%和20%测算,绿色建筑二星级(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二星级、LEED金级)和三星级(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三星级、LEED铂金级)运行认证数据分别按照30%和40%计算。

绿色低碳地产奖励系数(AI)计算方法如下:

图片

(4)装配式建筑系数(HI,满分5分)

由于装配式建筑也是反映建筑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此项指标也作为计算房企绿色低碳指数的重要内容。

装配式建筑系数(HI)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其中P表示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系数,E代表新开工面积,H代表装配式建筑面积。

(5)全装修成品房系数(JI,满分5分)

企业对于建筑进行集中统一装修,可以极大地节约装修材料,节约用水、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等排放。因此,全装修成品房也是反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全装修成品房系数(JI)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其中P表示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系数,E代表新开工面积,J代表全装修成品房面积。

(6)碳排放系数(CE,满分30分)

CE=CO2×15%+ECE×20%+FCE×15%+GCE×15%+WCE×15%+BCE×20%

CO2=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ECE=用电碳排放系数

FCE=天然气消耗碳排放系数

GCE=燃油消耗碳排放系数

WCE=用水碳排放系数

BCE=消耗建材施工建设碳排放系数

(7)污染气体排放系数(CG,满分10分)

CG=NOX×35%+SO2×35%+PMX×30%

NOX=氮氧化物排放系数

SO2=二氧化硫排放系数

PMX=颗粒物排放系数

(8)固体废弃物排放系数(SW,满分10分)

SW=GW×40%+HW×60%

GW=无害固体废弃物排放系数

HW=有害废弃物排放系数

(9)水资源消耗系数(WC,满分10分)

WC=WC×90%+WW×10%

WC=用水量系数

WW=污水排放量系数

(10)环境信息披露系数(IN,满分5分)

环境信息披露系数(IN),计算方法如下:

图片

其中n=企业网络环境信息条数,n1=企业网络负面信息条数。

Q代表发布ESG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奖励系数,满分2分,未发布报告的为0分,在年报中发布的基础分为0.5分,独立发布报告的基础分为1分,根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完整度和翔实度确定具体分值。

A代表企业违规涉诉情况、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环保投入等,满分1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分值。

六、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发展特点

(一)国企引领绿色低碳风潮

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显示,中海发展、绿城中国、首开股份、万科集团、招商蛇口、新城控股、龙湖集团、保利发展、中国金茂、恒通集团和华润置地11家房企成为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十名。

图片

其中,中海发展、绿城中国和首开股份位居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三甲。央企中海发展因2022年绿色低碳发展较为突出,由去年的第2名重回冠军宝座。绿城中国排名下降1名,摘得榜眼之位。首开股份保位成功,继续蝉联探花之位。

中海发展2022年销售面积为1387万平方米,已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价或预认证面积为1192万平方米,其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覆盖面积高达760万平方米。中海发展在2022年新开工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达907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达952万平方米,处于行业前列。其竣工面积达1219万平方米,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面积达333万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面积达35万平方米。期间有725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房竣工和642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竣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2022年中海发展碳排放总量为969.38万吨,用水量1511万立方米,有害废弃物排放量62.2吨、无害废弃物排放量1807.6万吨。

2022年,绿城中国销售面积为1841万平方米,已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价二星级面积为940万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为240万平方米。绿城中国在2022年新开工837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和103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2年,绿城中国共有1347万平方米建筑竣工,其中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面积达464万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面积达25万平方米,年内有326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房和332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竣工。此外,年内绿城中国碳排放总量为380万吨,在同等规模企业中相对较低,用水量21万立方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量合计约297千克,有害废弃物排放量3吨、无害废弃物排放量906吨。

守擂成功、连续蝉联探花之位的首开股份2022年实现368万平方米的合约销售面积,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面积高达120万平方米。首开股份2022年新开工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为229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为251万平方米。年内竣工面积达492万平方米,其中,有301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房竣工和271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竣工。此外,2022年首开股份碳排放总量为378.2万吨,绿色建筑和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数据抢眼。

万科集团由去年的第5名上升1位排名第四。数据显示,2022年万科集团实现1568.2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二星级认证的项目面积为1275.21万平方米、三星级认证的项目面积为162.06万平方米。年内竣工面积达3629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运行三星级面积达410万平方米。万科集团2022年碳排放总量达2704.15万吨,用水量达1063.85万吨,有害废弃物排放量达178.6吨,无害废弃物排放量达21.48万吨。

2022年排名第17名的招商蛇口今年跻身第五名。数据显示,2022年招商蛇口合约销售面积为102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面积达926万平方米,其中二、三星级分别为447万平方米、86万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面积为74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达200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965万吨,年内总用水量456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合计达120.97吨,有害废弃物排放量达10.8吨,无害废弃物排放量达1022吨。

数据显示,位居第六的新城控股2022年合约销售面积为119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面积达423万平方米,二、三星级合计250万平方米,新开工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为4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约49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面积1713万平方米,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面积达199万平方米,年内有161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住宅房竣工。从绿色发展方面的数据来看,新城控股报告期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1340万吨,年内总用水量1675.81万立方米。

去年排名第22位的保利发展,今年位居第八。2022年保利发展实现销售面积2229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二、三星级面积分别643万平方米、169万平方米、71万平方米,低碳建筑预认证面积达128万平方米,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约866万平方米。期内竣工面积3975万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2870万吨,年内总用水量12万立方米。

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10名中,保利发展和万科集团销售规模超4000亿元,华润置地、绿城中国、中海发展、招商蛇口、龙湖集团、中国金茂和新城控股均超过千亿元。

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上榜企业共计34家。前10名企业在2022年的销售面积达1.26亿平方米,占上榜企业3.1亿平方米总销售面积的40.62%。前10名企业获得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的面积为4036万平方米,占上榜企业总面积的65.37%

此外,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10名企业,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共计6278万平方米,新开工全装修成品房面积为3266万平方米,在上榜企业相应的总面积中占比分别为73.61%79.24%;竣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共计2627万平方米,竣工全装修成品房面积为1517万平方米,在上榜企业相应的总面积中占比分别为75.49%82.33%,充分显示出头部房企在绿色低碳地产领域的贡献度与集中度。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蛇口、新城控股、保利发展今年均因其绿色低碳数据表现突出,跻身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前十名。而2022年排名前十的远洋集团、越秀地产、旭辉集团、中南建设因绿色低碳数据表现不佳,跌出榜单前十。

(二)绿城领跑绿色低碳地产运行

标准排名根据各家企业2022年度获得绿色建筑运行认证、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和竣工面积等相关数据,测算出绿色低碳运行指数,绿城中国、恒通集团、首开股份、金融街控股、当代置业、中建东孚、中海发展、新世界中国、万科集团、旭辉控股、中国金茂和保利发展荣登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运行)TOP10

图片

其中,绿城中国、恒通集团、首开股份、当代置业、中建东孚、中海发展、万科集团和中国金茂在2022年均有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认证。

按照企业所有制,在上榜的12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引领绿色低碳运行风潮。其中,首开股份、金融街控股、中建东孚、中海发展、中国金茂和保利发展6家国企榜上有名,民营企业有恒通集团、当代置业、新世界中国、旭辉控股4家,还有绿城中国和万科集团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

首开股份、中海发展连续5年上榜。值得关注的是,朗诗集团、瑞安房地产、华发股份由2022年的前十跌出榜单;而金融街控股、当代置业、旭辉控股、中国金茂和保利发展则因绿色低碳运行状况较好入选。

(三)深圳房企引领绿色低碳住宅风潮

根据各家企业2022年度住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认证、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以及新开工、竣工面积相关数据,测算出各家企业的绿色低碳地产(住宅)指数,其中万科集团、中海发展、首开股份、绿城中国、招商蛇口、中建东孚、当代置业、中国金茂、保利发展和龙湖集团跻身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住宅)TOP10。

图片

同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住宅)TOP10相比,前4名企业排序微调。万科集团常年稳居第一,中海发展和首开股份均上升1名,分别由去年的第3、第4名上升至第2、第3名;绿城中国则由第2后退2位,居第四位。

华润置地、新城控股、荣盛发展、中南建设、东原地产、金科股份则跌出前十,招商蛇口、当代置业、中国金茂、保利发展和龙湖集团则因其相关数据发展较好跻身前十,中建东孚由去年的第10跃升为今年第6名。

值得注意的是,上榜的10家企业中,万科集团、中海发展、绿城中国、中建东孚、当代置业和中国金茂6家企业在2022年同时有住宅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招商蛇口在2022年有住宅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从区域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4家企业上榜,其中万科集团、中海发展、招商蛇口总部均位于深圳,此外,保利发展总部位于广州。华东区域有2家企业上榜,即中建东孚总部位于上海,而绿城中国的总部位于杭州。京津冀地区有4家企业上榜,即首开股份、当代置业、中国金茂和龙湖集团,这4家企业总部均位于北京。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也在引领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发展风潮,又因这些上榜深圳房企均是全国性行业标杆,在推动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2022年京津冀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房企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华东区域房企次之,而总部位于华西的房地产企业则在整体上略逊一筹。

(四)国企领跑低碳商业建筑

根据各家企业2022年度商业、办公楼等公共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以及新开工、竣工面积相关数据,测算出各家企业的绿色低碳(商业)指数,其中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和新城控股在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商业)TOP10中位列前三。

图片

在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商业)TOP10中,保利发展、华润置地、金融街控股、中国金茂、中海发展、招商蛇口、中粮大悦城7家企业是国企,新城控股、旭辉集团2家为民企,远洋集团则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看出,国企在绿色低碳商业建筑领域表现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上榜的10家企业中,在2022年拥有商业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或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识的企业有保利发展、中国金茂、远洋集团、中海发展和招商蛇口。

2022年,在地产行业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保利发展凭借稳健经营和聚焦核心城市的战略布局,以全口径销售额4573 亿元跃行业第二,销售额连续十四年位居房地产行业“央企第一”。

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保利发展从绿色工程、资源利用、绿色运营等方面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业务全流程,在“创造自然、建筑、人文交融的和谐人居生活”的美好征程上向阳而立、逐绿前行。

保利发展在绿色建筑领域持续地创新探索与实践,不断打造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及低能耗住宅。数据显示,2022年保利发展达到绿建一星及以上设计标准的项目79个,面积882.7万平方米。其中,完成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16个,认证面积265.2万平方米。年内新增超低能耗项目14个,总建筑面积达到127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保利发展完成1项国际级绿色建筑项目认证、3项国际级绿色建筑预认证,其中佛山保利中心获得LEED 铂金级运营认证。此外,北京大都汇项目成功申领北京碳交易所碳中和大厦证书,贡献“零碳大厦”新样板。

由于建筑体量大、功能复杂、服务等级高、能耗强度大,大型商业综合体被公认为开展建筑能效提升难度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在同等建筑面积情况下,商业建筑能耗要高于城镇住宅能耗,规模越大的建筑能耗越大。

近几年商业建筑能耗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所以,商业建筑实行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排,是整个建筑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切入点。

(五)中海、新城分获绿色低碳地产国企和民企冠军

调研表明,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国企)TOP10分别为中海发展、首开股份、招商蛇口、保利发展、中国金茂、华润置地、中建东孚、金融街控股、越秀地产、中粮大悦城和华发股份。其中,保利发展和中国金茂并列第四。

图片

与2022年相比,入选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国企)TOP10的企业80%以上的公司没有改变,只是排序细微变化。作为央企,中海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表现不俗,稳居首位。一直以来,中海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建筑,处于绿色低碳建筑研发与实践的领先地位。

截至2022年末,中海发展成功获取1个中国绿建认证2星以上酒店项目,超额完成累计18个LEED写字楼项目认证,其中北京中海财富中心OFFICEZIP获得中海首个WELL铂金级认证。

中海发展致力达成所有新开发全装修项目均符合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并鼓励项目获得更高星级的认证。2022年,中海共新增79个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住宅项目68个,商业项目11个),总认证建筑面积941.9万平方米;其中包括8个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预认证及4个LEED 金级认证。

在这11家上榜国企中,9家拥有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项目。其中,中海发展、首开股份、中国金茂、中建东孚和中粮大悦城5 家同时拥有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和运行标识项目。

从进步较大的两家企业来看,金融街控股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融合,致力于实现“绿色社会,共同筑造”。截至2022年末,公司绿色建筑的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总建筑面积累计超过470万平方米。2022年,金融街控股碳排放总量183万吨,用水量62万立方米,优于同等规模房企。

中粮大悦城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探索地产领域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在2012~2022年的十年长期实践过程中,“绿色大悦城”理念不断延伸,建立起系统的节能管理体系并持续完善。2021年以来,大悦城控股产品中心团队与清华大学公共建筑节能研究团队深度合作,共同开展“节能技术体系”课题研究,将大悦城节能技术全面化、精细化、标准化与管理方法标准化,逐步形成“绿色大悦城3.0”体系,由绿色节能向低碳脱碳转变、由运营能耗向全生命周期转变、由机电系统向全专业转变,实现节能管理模式的迭代升级。

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民企)TOP10分别为新城控股、龙湖集团、恒通集团、瑞安房地产、碧桂园、新世界中国、雅居乐、中骏集团、当代置业和美的置业。在这10家民企里,拥有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企业有5家,拥有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的企业有2家,同时拥有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项目的企业仅有恒通集团。

图片

与2022年相比,进入榜单的民营企业大换血,旭辉控股、中南建设、朗诗集团、宝龙地产、弘阳地产、金科股份和世茂房地产因绿色低碳表现不佳跌出榜单,新城控股、瑞安房地产、新世界中国、雅居乐、中骏集团、当代置业和美的置业因绿色低碳发展较好进入前十。

作为绿色低碳建筑的积极探索者,新城控股始终将“绿色、健康”作为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依托节能降耗技术及绿色环保设计,赋能产品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建筑与环境共同发展。

2022年,新城控股新建及在建项目绿建覆盖率达100%,并获得LEED商业金级预认证8个,WELL健康商业金级预认证1个,LEED商业金级正式认证1个,WELL健康商业金级正式认证1个,LEED住宅金级预认证1个,WELL健康住宅金级预认证1个。

2022年,新城控股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住宅项目8个,合计绿色建筑运行认证面积达49.93万平方米;2022年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购物中心项目17个,绿色建筑运行认证建筑面积268.2万平方米。

龙湖集团秉承“ 低碳、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相结合,树立绿色健康人居典范。截至2022年末,龙湖累计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共有548个,累计项目面积超1.3亿平方米,新增项目100%满足绿建标准,满足绿建一星及以上占比80%。2022年龙湖集团销售面积逾644万平方米,获得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面积约293万平方米,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面积合计约为179万平方米。

研究显示,民企也在节能减排效果更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上发力,正在努力缩小与国企之间的差距,在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了更多回报、塑造了良好形象。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建筑产品的高溢价,也为企业带来了更高利润。




联系我们

北京: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508

电话/传真:010-63906562

广州:广州市黄埔区科汇二街4号801A08

电话:020-36801094

邮箱:admin@greenrank.com.cn

京ICP备1705310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48号

Copyright 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联系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7:30
 联系方式
客服微信:598756835